正常體溫與發熱
很多人發燒咨詢我,問清情況后我一般多數的處置措施也時多喝水,但前提是一定要知道這些知識:
1、正常體溫
(1)人和大部分哺乳動物是恒溫動物(homothermal animal)或溫血動物 (warm-blooded animal),具有相對穩定的體溫。
(2)正常成人體溫維持在37.0℃左右。 腋窩:36.2 — 37.2℃ 舌下:36.5 — 37.5℃ 直腸:36.9 — 37.9℃
(3)體溫存在晝夜波動:
清晨最低,午后最高,但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1℃。
(4)體溫存在性別、年齡差異:
女性的平均體溫略高于男性0.2℃; 年輕人略高于老年人(僅體表溫度)。
2、發熱的定義:當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出現功能障礙而使體溫超出正常范圍,稱為發熱。
發熱程度分級(以口溫為標準)
1、低熱: 37.3~38.0℃ ,多見于活動性肺結核、風濕熱;
2、中等熱: 38.1~39.0 ℃ ,多見于急性感染;
3、高熱: 39.1~41.0℃ ,見急性感染;
4、過高熱: 41℃以上,如中暑。
發熱的病因
1、感染性發熱 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不論是急性、軋機星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發熱。
2、非感染性發熱
(1)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 因組織細胞壞死物質吸收所引起的發熱,亦稱為吸收熱。常見于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損害,如大手術后、內出血、大面積燒傷等。
因血管栓賽或血栓形成的心、肺、脾等臟器梗死或肢體壞死。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發熱。
大量組織壞死及細胞破壞,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應等。
(2)抗原-抗體反應 如風濕熱、血清病、藥物熱、結締組織疾病等。.
(3)內分泌與代謝障礙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嚴重脫水等。
(4)皮膚散熱減少 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引起的低熱等。
(5)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 因物理、化學、機械及感染等因素直接損害體溫調節中樞,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發熱,稱為中樞性發熱。常見于中暑、安眠藥中毒、顱腦出血、外傷、炎癥等。
(6)腦神經功能紊亂 因腦神經功能紊亂,影響正常的體溫調節過程,使產熱大于散熱,體溫升高。此種發熱一般為,直接損害體溫調節中樞,使其功能失常而發熱,稱為功能性發熱。
發熱有哪些表現
發熱過程 發熱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1、體溫上升期 各種原因導致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使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溫上升。臨床表現為皮膚蒼白、干燥、無汗,畏寒或寒戰。
體溫上升有兩種方式:驟升型:體溫在幾小時內達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戰,小兒易伴有驚厥。常見于肺炎鏈球菌性肺炎、瘧疾、敗血癥、急性腎盂腎炎、輸液反應或某些藥物反應等。緩升型:體溫緩慢上升,數日內才達高峰,多不伴寒戰。見于傷寒、結核病等。
2、高熱持續期 體溫處于高峰,已達體溫調定點水平,散熱開始增強,產熱并未降低,所以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保持相對平衡。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及心率增快,出汗等。此期可持續數小時(如瘧疾)、數日(如肺炎、流感)或數周(如傷寒)。
3、體溫下降期 由于機體的防御作用及適當治療,致熱原的作用逐漸減弱或消除,體溫調定點逐漸降至正常水平,產熱減少,散熱增多,體溫開始下降。此期表現為皮膚潮濕多汗,有時因大量出汗,體液丟失過多,可出現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尤其年老降體弱者較易發生。
體溫下降的方式有兩種:驟降:體溫于數小時內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見于瘧疾、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腎盂腎炎等。緩降:體溫于數日內逐漸降至正常 , 如傷寒、風濕熱等。
發熱的利與弊
1、發熱的有利方面 :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2、發熱對機體有害的方面 。
包括發熱激活物、EPs、中樞介質、體溫升高本身等的作用,很難將其準確區分,表現為:
(1)加大機體消耗,增加臟器負擔,誘發臟器功能不全;
(2)高熱可使代謝旺盛的細胞出現顆粒變性,如心、肝、腎等實質臟器;
(3)高熱可導致胎兒畸形,是重要的致畸因子;
(4)造成患者極大痛苦,患者極不舒服,往往是患者就診的原因。
發熱的處理原則
對發熱的治療(退熱)應盡可能的權衡利弊,達到趨利避害。
一般性的發熱,利多于弊;高熱,則弊多于利。
1、 治療原發病
2、一般性發熱(
一是充分發揮發熱對機體的有利影響; 二是有利于疾病的診斷,如某些疾病有特殊熱型。
3、注意:應針對物質代謝的加強和大汗脫水等情況予以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維生素和水。
4、哪些人血壓解熱
當發熱的不利影響占主導地位時,應及時退熱:
(1) 高熱 > 40℃時
(2)心臟病患者
(3) 妊娠婦女
(4)患者不能耐受
5、解熱措施
(1)針對發熱病因解熱;
(2)針對發熱發病學環節治療:根據發熱機制及現有解熱藥的藥理作用, 可針對下列三個環節來采取措施解熱。
(3)物理降溫
高熱危急時,可采用冰塊、醇浴等降溫。
6、合理護理
對高熱或持久發熱的病人,要注意:
(1)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補充水分,預防脫水;
(2)保證充足易消化食物,包括維生素;
(3)監護心血管功能,防止休克的發生。
聲明:本文系鄭州韓都藥業網站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鄭州韓都藥業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